近年来,吉林省不断加强“天空地”一体化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,全面提升监测数据质量,强化环境监测数据公开,完善监测预警机制,生态环境监测工作取得显著成效。截至目前,已建成涵盖大气、水、土壤、噪声、生态等要素的监测点位8700余个,为生态环境保护管理提供更加有力的数据支撑。
近日,吉林省生态环境厅召开新闻发布会,介绍该省生态环境监测工作成效。
吉林省生态环境厅生态环境监测处处长杨宁宁介绍,1-9月,该省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93.5%,同比上升1.8个百分点;平均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比例为0.2%,同比下降0.6个百分点。细颗粒物(PM2.5)平均浓度为24.9微克/立方米,同比下降1.1微克/立方米。1-9月,全省109个地表水国考断面总体水质良好,优良水体比例为84.4%,优于年度考核目标7.3个百分点,无劣Ⅴ类水质断面。
吉林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副主任孙大光介绍,目前,全省已建成“吉林省声环境质量发布平台”,实现与国家平台数据的“秒级联通”,日均处理分钟级数据超19万条,跑出了监测加速度。在全省布设137个自动监测站点,填补噪声自动监测空白。其中,在长春市布设点位20个、在吉林市布设点位18个,在其他地市布设点位数量均为10个以上,远超大城市15个、小城市7个的标准,实现了“听得更全、测得更准”。
目前,吉林省已初步建成“综合监测站+样地”的生态质量地面监测网络,通过央地合作,形成了“卫星遥感+地面验证”的监测体系,全方位织密生态安全“防护网”。通过高分辨率卫星遥感技术,对全省林地、草地、耕地、水域、建成区绿地等开展全覆盖监测,精准掌握全省生态类型现状及动态变化。“十四五”期间,吉林省布设了623块生态质量监测样地,对森林、农田、城乡等样地开展一轮次监测,对草地、湿地、荒漠等样地每年开展一次监测,系统采集植物群落、鸟类、蝶类等生物多样性数据,支撑遥感监测地面验证。
吉林省生态环境厅还与相关高等院校、科研院所合作,成功申请了4个国家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,分别是长白山站、松花江站、松嫩平原站、辽河源站,辐射长白山水源涵养与生态多样性保护区、松嫩平原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洪水调蓄区等重点监管区域,未来将在全省生态质量监督监测与评价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,主要承担区域样地监测工作,对生态问题开展专题研究,对遥感监测发现的生态问题线索、生态类型变化等开展现场技术校核等。
来源:中国新闻网
初审:李皓
复审:张微微
终审:李锐 刘晓玲

